【心拳与心学的结合】
中国武学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化,武术的产生就伴随着武学的产生,历代武术大师,都是武学的建设者、开拓者和创造者。
为什么叫武学?因为这其中确实蕴含着学问。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即指射术和骑术,已经和武术相关。盛唐的时候,文人必须会武,文武不分家,诗仙李白也有一身好功夫。武术中练拳就是以技术来体察修行拳理之道,无道无以阐拳。持之以恒修持的即是拳技千变万化的“理”,拳技以“理”推演出了拳技招式之阴阳、动静、虚实、刚柔的技击辩证思想。武术理论以最基本的辩证哲学思想为指导,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哲学思想的表现程度和手段,呈现出武术诸多技法辩证思路,从武打技法中强化表露出来内在的人文情愫。有“心拳”,就有“心拳”的拳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鸿骏数十年如一日,常练不辍,励精图治,笃行致远,潜心演练与研习中国传统武术功法,精读传统武学典籍及国学经典,结合自身所学的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心会掌、意拳、螺旋拳等多种武术流派的拳学精华,独家创编“心拳”。心拳武术套路特点是,在技术上将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讲究“形、意、神”的完美结合、统摄一气、归于一心;追求“心动形随”“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的功法变化达于锻炼身心之目的,真正有助于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与延年益寿;更有助于自身大气魄、大胸怀、大格局与“浩然之气”的养成。心拳倡导“吾道一以贯之”之精神,总拳法及分拳法在设计上注重科学规范,动作招式要领完全符合人体生理学、运动学与养生学,功法独特,形式优美,武舞并蒂,常练常新,其一招一式蕴藏大美内涵,又不乏实战技击功效,具有“修心调气、养元归真”之明显效果。张鸿骏说,他的师爷,形意拳大家王芗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精研拳要,开创“大成拳”。形成了自家武学体系和武学思想。大成拳的武学哲理依据有四:一、庄子“物物者非物”;二、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三、佛门禅宗“万法皆空,即为实像”“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无法无执”;四、王守仁“致良知”。张鸿骏的“心拳”继承“大成拳”衣钵,并有所变化,融入形意拳、八卦掌、螺旋拳、心会掌等多种拳法,自创一派,也延续了“心学”理论对武术内涵的支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先生是从内外两个方面,内既是心、意,外既是身、物,这四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心”就是我们的本心、天性;“意”就是心之一动的意念;“身”就是我们的身体;“物”就是意之所在要做的事情。“知”即是“良知”,也即是心体本身。良知的“自知”即是“诚意”的内在原动力。按照理想状况,作为“心之所发”的“意”应同一于心体本身。这样,在“意”驱使之下的身体活动,一切视听言动即成为心体自身的直接表达与呈现,这就是“致良知”。“心—身—意—知—物”一体圆融的世界,即我们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心是身的决定者与主导者,身是心的从属者与体现者,身体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即是心灵状态的外向呈现及其实现。放在心拳中,所需要格的“物”就是架子和内劲。心之一动产生了意,意的本体就是我们认同的拳理,意之一动调动了内劲,内劲一动传达身体百骸,即做到了内外相合,知行合一。
三教一家,儒家存心养性,佛家明心见性,道家修心练性。心拳离不开心,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张鸿骏说,人身体的真精就是脑子里的思维,是你自己下决心想要干什么。如果把潜能变为现实,那就是很大的进步。武学里进步,就是创新,如果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心拳就是创新的结果。武术要传承传统里面好的东西,扬弃不科学,不能抱残守缺不进步。学无止境,武术也是如此,要不断创新发展。
【武术与养生】
谈到武术,大家想到画面可能更多是“华山论剑”“武林争霸”,张鸿骏说武术一方面的功能是技击,另一方面就是养生。现在人们工作忙碌,作息不规律,武术的养生功能可以调和人体平衡,让我们的身体得到滋养。痴迷武术首先是积极的事,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另外可以防身,即使我们不伤害别人,也要防止被人伤害。练过武术,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都要比没有练过的时候提高很多,所以这是有助于我们处理应急情况。当然生活中的应急情况并没有那么多,但是修身养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平平安安,能吃能动活到90岁是一种活法,声色滋味,饮食男女,一样都不少。每天躺在床上,身上插了一堆管子,也是一种活法,人不能自理,就失去了尊严。我们要用合理的运动,科学的方法,把代谢调整到最好,还得享受人生。否则寿命再长,又有什么意义呢。武术养生就是让人既能享受人生,又延长寿命。你的精气神都在,身体健康平衡,工作起来更有力量,生活起来更美好。现在好多人,吃饭之前先吞片药,或者先打一针,要么失眠,要么无精打采,这都是不正常的状态。武术养生,是要治未病,将你的身体不好的状态调整过来,让病消失在还没影响你生活质量的时候。
千锤百炼钢而造就其柔。千锤百炼,刚硬才能造成轻柔。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拳练千遍,身法自然。入门要入错了,纯属浪费时间,自己还没做对事情,还不懂的事情,是不能随便教人的。张鸿骏说自己练了60多年拳,要把最精华的东西传下去,让人们都能享受到练武养生的益处。
https://v.youku.com/v_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