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首页 - - 西北武林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
发布时间: 2022.10.17   |    次浏览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回族民间武术以其民族性和创造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枚璀璨夺目的明珠。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古代“地杂戎、狄、羌、蕃,自为习尚”。回族先民在宁夏早期的活动可追溯到唐代。元代的宁夏是“探马赤军”的一个重要的定居垦区,“从六盘山到黄河的宁夏地区和甘肃的河西,五条河等是一个重要的农垦地区”。从此以后,回族与汉蒙等民族杂居,世代繁衍在黄河之滨、六盘山脚下。《朔方道志》记载“宁夏山川雄壮,民性健劲”,回族“有尚武精神”。

介绍
      回族谨遵穆圣言行,以习武为圣行(逊乃提);回族先民来到中国“大分散,小集中”。在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中深感力单势薄,习武抗暴成为回族人民反抗压迫和残害的必要手段,清真寺是回族人民习武和抗暴斗争的重要场所,故史有“齐集寺院,弹腿打拳,玩枪弄棍,切磋琢摩,互试比赛”之记载。清末金积堡回民起义历时9年,惨遭镇压以后,宁夏各族人民又横遭
蹂躏,民不聊生,回族武术活动一度衰落。
      1949年宁夏人民迎来了新生,回族民间武术逐步受到了党和政府重视。
流派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在传习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流派:“张家的枪,何家的棍,马家的软功,赵家的劲”早已成为口碑,说明回族民
间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家枪
      又名“小径枪”,源于宁夏灵武县郭桥乡张家湾子,清朝咸三年间武举人张明德博采众家,精研枪法,深得“小径枪”之妙,驰名四方。张明德将枪法传给家孙张天洪、张学仁,张天洪传与吴生保,吴生保又传杨金柱。张家“小径枪”经几代人的传习发展逐
步完善,将枪法总结提炼为“十三枪”,枪艺更为精湛,有月形套路、单练、对练和枪谱。

何家棍
何家棍又名“单头模子棍”或“十八模子棍”,是吴忠回族著名拳师何金德家传武技。何的曾祖父何登魁是清朝一位膂力过人的武术家,曾花重金拜师学得“单头模子棍”,其棍法精湛,在何家承传已有五代人。此外何家武术还有“久练锤”、“四路刀”。何金德先生是何家武术全面的继承者。
马家软功
      是著名回族民间武术家马振武在甘肃武威松涛寺拜石和尚为师习得“十八罗汉拳”(此拳是正宗佛门武功,以罗汉造型和武术软功见长)发展而来,马振武还擅“青龙剑”、“青龙大刀”、“行者棍”、“武松刀”、“24式滚躺刀”、“登州锤”等50余种拳械和功法。
弹腿
      弹腿种类很多,演练形式基本相同,动作却因门派或拳系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据说弹腿自明清流传至今。回族有“教门弹腿”。宁夏回族自治区武协主席王新武出身武术世家,是回民弹腿的承传人之一。其“一路弹腿”有歌诀、拳谱,体势谨严,功力纯正。王新武还擅长“亮银枪”、“大刀”,也是我国太极拳名师。
九节鞭
      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武术具有代表性的项目。1958年九节鞭传人蒋鸿燕调入宁夏体委,从此九节鞭在宁夏扎根,并被称为“九节鞭的故乡”。蒋鸿燕还擅长“西凉掌”,此掌重视上肢及掌功训练和掌法的运用,也注重下肢的桩功,有“一百零八手法如鼓锤,九九八十一响如鼓点”之说。
      传说“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由其女法蒂曼和勇将阿里巴巴、欧麦尔传习。后由元朝宰相老筛海沙纳鲁丁在中国传习,已传了54代”。据资料看“回回十八肘”是一个较大的拳系,包括“伸缩剑”、“关灵剑”、“古兰剑”、“燕尾剑”、“鱼尾剑”。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武术家居奎青年时在京为镖师,拜通县阿訇杨万禄为师习得回回十八肘及五种剑法。居奎后迁居宁夏固原县,近传数人。
西夏软拳
      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和毗邻的甘肃中部地区回族中,在甘肃中部又叫做“软拳”。此拳在长期的传习中兼收形意等拳术之长而成为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拳术。宁夏社科院名誉院长、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怀中先生自幼习练此拳,1963年参加全国九项全能武术锦标赛,西夏软拳受到重视和好评。

穆斯林八卦太极拳
      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伊协主任于子祥阿訇所创。于出身武术世家,曾多次从师学>杨式太极拳。他又根据清代回族著名学者刘智所著《天方性理》书中太极图精研拳理。此外于先生还擅长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种拳术和健身功法,所传弟子多分布宁夏各地区。
汤瓶七式拳
      自清末以来一直流传在回族之中,近代主要流传在宁夏,其代表人物是杨耀钧和其子杨华祥。有“七个基本单练式,七式中每式又变化七式,七七四十九式”。器械有母子剑、梢子棍等,还包括有“内含内养内气内功的汤瓶功法”,并有拳谱。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和健身功法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上述主要流派和名家以外,还有“心意十大形”、“六合形意拳”、“穆林拳”、“穆圣拳”、“八极拳”、“七星锤”、“琵琶棍”、“西阳鞭”、“查拳”、“鞭杆”、“踏脚”等。擅长民间回族武术的俊彦还有马洪、马为元、夏成琪、丁德明、王志亮、马万武等人。
民族特色
      回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是回族宗教、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中国许多清真寺还设有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双全,除了讲经上课外,还自任武术教练,帮助指导满拉习武”。如于子祥既是西吉县阿訇,又是回族武术家,其曾祖父于文龙、祖父于风喜都是大阿訇,“祖孙四代对于武术都有传袭,形意、八卦、太极、长拳均有掌握”。由于清真寺专设武场,回族把自己创造、传习的拳法称为“教门拳”。回族自称“西域回回”,一些回民把回族武术归于“昆仑派”,着意与其它武术流派既相区别又“与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相提并论,为中国武术四大技术流派”。这一观点过去广为流行,至今仍盛行于世。这是否符合中华武术也包括回族武术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实况。部分学者认为值得商榷。回族武术的成因也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回族教门十路弹腿歌日“昆仑先师世界传,名日弹腿奥无边”。昆仑山位于西域,“西域回回”则是指来自昆仑山以西的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中亚地区的回回穆斯林,回族武术的某些拳械或某些击技是否来源于其先民的故乡波斯和阿拉伯国家,研究人员还未曾发现和查阅到确凿有据的史料,但是从流传在回族民间口碑资料来看,回族武术的一些特征与伊斯兰教和其宗教文化的传播确有某种联系。如传说回回十八肘“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由其女法蒂曼和勇将阿里巴
巴、欧麦尔传习,后由元朝宰相老筛海沙纳鲁丁在中国传习至今已传54代”。与回回十八肘同源的5种剑法相传在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战场上也各有来历和用途,“伸缩剑是先知穆罕默德使用的,伸缩关灵剑是其女法蒂曼用的,古兰剑是勇将阿里巴巴(亦称尔
利,有“穆圣的狮子”之美称),燕尾剑是将军们用的,鱼尾剑是士兵用的,阿拉伯剑与汉族剑型制不同,是双手使用的,剑把8
寸,剑身长4尺4寸,剑顶宽3点5寸,剑穗短,一根线两个穗,线穗是骆驼绒制的”,“与其它剑最大的不同点是剑前有两个叉”。剑法的特点是“劈、剁、刺、立、穿、撩六个字,以闪、挪、刺、拨等剑法组成,它的招势没有一般剑多,但它比一般剑灵利,前后左右中撩剑多”。每套剑术开门架子均有立剑念经。“踏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间特有的武术活动项目。据泾源县园子村回族老人口碑转述,“踏脚”是中唐时期中阿拉伯、波斯商人传入唐都长安的。汤瓶是回族穆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盥沐水具,回族先民把这一传统用具和习俗从阿拉伯世界带入中国;回族“花儿”唱道:“紫铜、青铜、黄铜打下的汤瓶。吃喝不成都行,没把汤瓶是不行”。汤瓶也成为回回民族和宗教习俗的象征物,“汤瓶七式拳”着重表现这一特征,左臀弯曲在腰似壶把,抬右臂握拳屈臂似壶咀,下肢呈马步或弓箭步,右手伸出食指表示真主独一无二。“汤瓶七式整个动作与穆斯林礼拜动作相似”。练功前须按伊斯兰教仪式“沐浴大净”,故又称之为“伊斯兰教神圣的保家拳”。流行在固原地区的“穆林拳”主要动作是:穆民接都瓦、穆圣看经、汤瓶功架、圣人卦经、依玛尼立指、阿咪奶收经结合单拳法、双拳法、单掌法、双掌法、肘法、膝拳法、双拳法、单掌法、双掌法、肘法、膝法、踢法、摔法和各种步型、步法。不仅人容丰富,也具有浓厚的回族风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