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健康养生

虎王邹寿福先生浅谈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9.03   |    次浏览

虎王邹寿福先生浅谈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文~邹寿福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的母体,是其它各类武术的衍生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一脉相传。由于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不同,人们对武术的要求和作用也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武术也就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成为了人们健身的手段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传统武术受诸多因素困扰,发展缓慢,流失快于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武术老前辈相继离世,许多的拳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现已到了失传的地步。中国的传统武术已进入高龄时期,我们真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担忧,一但失传式消失,这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也是这们这代武术人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图片

       2009年7月9日至11日,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以高小军主任为首的新领导班子,组织国内众多学者、专家参与讨论,对中国武术的定义进行了重新修补,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并对挖掘整理传统武术,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的思路。
          一、是走武术产业之路,通过电视台,新闻媒体这个平台展示武术精华,扩大影响;二是把传统武术作为武术运动发展的重点,组织了国内有名气、有威望的老武术家成立了中国武术专家委员会,请行家、专家共同研讨中国武术的发展和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使传统武术有了新的生命力。目前面对流失的传统武术,国家武术管理中心,能及时组织专家进行探讨、整理。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举措。老一辈拳师的离世,这不单纯是一个人的离去,更伤心的是他们带走了一个拳种和流派。传统武术流失,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变得没有底气,因此我们要竭尽全力将传统武术接承下来,这是我们这代武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武术的接承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只靠文字,图片,光盘是永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师父亲传,继承者要亲临师父身旁,走进前辈的生活,去感受动作的涵义和技术的真谛,身体力行地得到师父的点拨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得到真传,使技术的传承尽可能地减少流失。专看书本、录相是很难获得传统武术精髓的。如何从前辈和大师那里接承、巩固和发扬传统武术?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其一各地要发挥当代传统武术中各拳种和流派的传承人的作用,成立以传承人为负责人的社团组织,在当地政府或武术协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传统武术活动。赋予他们传承责任和义务。调动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在动力。同时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拳种,流派的观摩交流等活动。对拳种流派在传承过程中的优秀工作者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在电视新闻媒体进行广范推广,激动他们从自身做起。
       二、武术管理部门及政府部门,通过行政的手段,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武术馆校文武学校”式“九年义务制育学校”,开展地方性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学习和传承,要求选择一至两种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武术进行教学,长期下去坚持不懈,这样传统武术才会后继有人,永久不衰。

       三、传统武术的传承和武术精英的培养重点,还是要放在大学教育中,全国的大学体育学院,武术院、武术系都是培养武术专业人才的地方,因此,对于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大学教育应该担起这份担子,承担起这份责任。全国现在以武术为教育内容的传统体育学校比校多,并分布在全国的不同省市,它们本应是传统武术最佳的传承之地。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现代武术的青睐,使传统武术成了空架子。为了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改变一下以往固有的“体育化武术教学”模式,同时在大学中开展拳种流派武术的教学中,还可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请有名气、有威望的老拳师,老武术工作者到大学担任拳种流派的教学工作。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真正做到“传统”,不摆空架子,让传统武术流派成为大学教育的内容,成为研究生真正要研究的课题。我们的传统武术才会代代相传,才富有生命力。总之,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多途径,我们认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一是去靠政策、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二是需要一批关心武术、热爱武术的人;三是需要经济实体,其次是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空间”,我们只有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同时发展,才能使中华武术这一瑰宝,更具有魅力。


作者简介

    邹寿福,男,1950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汉族,毕业于衡阳医学院。中国武术八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湖南省武术协会特邀主席、新化中医院主任医师,县政协常委、原湖南南北文武学院院长兼总教练,

        从小随父习武,后拜访名师杨开道、肖湘、亚洲拳王蒋浩泉,精通十八般武艺。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夺冠。80年代初创办武术馆(校)。30年来,为国 家培养和输送了万名文武精英,为推动中华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跻身影视界,在《湖南和平起义》、《天国恩仇》、《红花将》等30多部影视 片中担任武打设计并扮演重要角色。亲自拍摄的电教片《搏击术》获全国电教片评比三等奖。
        92年、98年曾任中国武术代表团武术总教练,出访东南亚四国及美、日等国讲学,传授中国功夫,受到国外武术爱好者的好评。
       2004年被评为全国民办杰出校长,2005年被评为中国世纪大采风世纪风采人物,2007年被评为全国五一英模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 见与嘉奖。同年12月,中国全国教育家协会授予“共和国教育领域最高荣誉《全国杰出教育家》”称号。2008年被评为“世界著名武术家”,同年被评为“世界武林百杰”。2019年被湖南省武术协会评为“武术百杰”称号,国际武术协会名誉主席。
       自办学以来,为支持农村建设,求助灾区、福利、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体育等方面捐款累计120多万元。在二十世纪人类发展事业中成绩显著,撰《武术馆校德育 之管见》、《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武术教练员》等文章,在国际武术论文论坛中获金奖。编写的全国武术馆(校)教材,在全国发行,得到行家好评。
   业绩载入《中国武术名家名人录》《中华武术名人录》《中国名人志》《湖南名人志》《湖南武术史》《世界名人录》《中华诗词大全》《世界优秀人物名典》等。

 

主办单位:甘肃天马武道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18215070622 总编辑;马原子  传真:

联系地址:中国.甘肃.临夏市 商标第34467136号   邮箱:632706790@qq.com 国作登字2020-F00978207

©2024  甘肃天马武道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2021001941号 公安备案62290102000225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